一、引言
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涵盖了某一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历史传统、人文情怀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 通过对唐代湖南沅水流域诗歌主题展开研究, 探索其中蕴藏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内涵。
沅江,又称沅水,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为洞庭四水湘、资、沅、澧中第二大水系。沅水源于贵州省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流经黔东南、湘西,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注入洞庭湖。沅水流域范围宽广,涉及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重庆市的63 个县(市、区)。
湖南省内的沅水流域主要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以及常德市与邵阳市的部分地区。沅水在湖南省内穿越崇山峻岭, 流域内有高山环绕,地势多为丘陵、山地, 武陵山、雪峰山伴随左右,又有凤凰山、二酉山两座名山,自然风光以“石湖秋月”“寒潭钓雪”“柳堤春涨”等沅江八景著称,星月交辉,烟雨朦胧,嫩柳拂波,美不胜收; 沅江这条长河,流经湖南,串起众多名胜古迹, 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有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书院龙兴讲寺,还有陶渊明笔下令人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这些古迹无不彰显着沅水流域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悠久的历史,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人文风情都是湖南沅水流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对该区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是诗歌发展空前繁荣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沅水流域滋养出许多优秀诗篇。
二、抒发惜别之情的送别诗
沅水流域地处交通要道,是文人骚客旅途上的必经之路。相对于全国政治中心而言, 沅水流域十分偏远,加之多山地、丘陵,生活环境艰苦,是历史上官员流放贬谪之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之下,许多送别诗应运而生。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吴十九往沅陵》就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云: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诗题即点明友人此行目的地为沅陵;“沅水”“辰阳”“溪口”“驿路”等意象表明此行路途遥远艰辛;“明年春水共还乡”一句直抒胸臆,盼望着第二年与友人相会,一同回到家乡,抒发即将与友人分离的不舍之情,全诗不加任何繁杂修饰,诗人借描绘沅陵的地理特点,表达离别时心中恳切的依依惜别之情。
王昌龄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送别诗,也是在沅水所作——《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沅水边送别友人的情景,以“沅水通波接武冈”起句,点明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送君不觉有离伤”句一改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一个“接” 字暗示两地江河紧密相连,描绘两地地理位置的同时含豁达之意,道出不觉离伤的原因; 接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表明尽管两人身处异地,但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最后一联反复致意,抒情意味浓郁, 同时笔法灵巧,极具个性。
除以上两首诗作之外,著名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以“子规” 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五溪”一说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 李白借沅陵一带的特殊地理环境表达心中的不舍之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杜甫诗《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 莫怪频频劝酒杯。”以频频劝酒这一举动表示对友人的不舍,“黔阳信使应稀少”则含蓄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
与沅水流域相关的离别诗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背景上, 还体现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上,这些诗歌多以自然风景、地理位置入诗,进而表达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
峰峦相拥,碧水环绕,沅水流域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诗人前来游玩,写下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
诗圣杜甫曾在《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中赞美沅水秋季美景:
碧草逢春意,沅湘万里秋。池要山简马, 月净庾公楼。
磨灭馀篇翰,平生一钓舟。高唐寒浪减, 仿佛识昭丘。
即便早已入秋,但沅水、湘水两岸仍是一片碧绿,充满生气,杜甫以碧草、沅水、湘水为意象,描绘了沅水初秋的怡人景观; 唐代文人李德裕作《鸳鸯篇·君不见昔时》, 其中一句“洞庭无苦寒,沅江多碧流。”歌咏沅水流域气候舒适,碧波奔流;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亦有《游桃源一百韵》:
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
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
昏旦递明媚,烟岚分委积。
香蔓垂绿潭,暴龙照孤碛。
称赞沅江的山水岑郁幽静,沅水碧波如镜,两岸群山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山峦与江水相嵌,美不胜收。
唐代诗人在描绘沅水的自然风光时,多以草、山、水入诗,绿草,青山,碧波往往是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的生态美,描绘山水的秀丽与清幽,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借物抒怀的怀古诗
沅水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数见证历史变迁的古迹屹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展现古人智慧和力量的战国城墙与宫殿;有揭示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侯国遗址;有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龙兴讲寺。无数文人骚客来到这片土地,面对历史留下的痕迹,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慨叹。
屈原遭受诽谤和诬陷,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流放沅湘期间,屈原创作了许多不朽之作。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吟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在《涉江》中屈原发出“乘舲船余上沅兮, 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慨叹;在《九章·怀乡》中屈原借“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抒发内心忧闷……沅湘流域既是屈原悲剧的见证地,又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屈原在沅湘流域的创作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 或是有着相同的遭遇,壮志难酬,借悼念屈原而咏怀。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过三闾庙》便是一首有关沅水流域的怀古诗: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接着一句“屈子怨何深”沉重浑厚,以沅水湘水千年不尽来喻指屈原的怨恨之深,气氛愁惨,“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寓情于景,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含极深的吊古之意。
除了缅怀屈原的主题外,以武陵桃花源为蓝本的咏怀诗也是沅水流域诗歌的另一重要主题。唐代汪遵的《东海》便是借武陵桃花源人咏怀: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诗中的“武陵”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提的武陵人。武陵人避世的桃花源一说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内,也属今之沅水流域。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诗人汪遵赞美桃花源隐士自然而然的归隐,肯定其躲乱避祸的明智抉择,借此批判徐福蒙骗的手段。唐代诗人裴迪“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同样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桃花源人归隐抒发对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的不满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沅水流域的怀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情感、独特的地理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当地的历史名人或是古迹遗址为主题,抒情、叙事、议论三者合一,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传承,更是对沅水流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五、记录人文的民俗诗
沅水流域是我国中部少数民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造就其丰富独特的人文民俗。沅水流域多丘陵山地,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土壤呈酸性,适宜种茶。茶文化是沅水流域一个突出的文化特征。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视茶歌》记载了唐代朗州(今常德)地区绿茶炒青、采制过程: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砂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
西山即唐朗州地区,也属沅水流域。诗人形容茶香“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悠扬喷鼻的香气能使“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的茶香则能使“骨烦襟开”。而这样的茶香必须“炒”才能达到“满室香”的效果。“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一句生动描绘了茶的生长环境;“新芽连拳半未舒, 自摘至煎俄顷余。”一句再现从摘茶到炒茶的过程,这样的炒青技术正是朗州人民的独创。类似反映沅水流域茶文化诗歌的还有齐己《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录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生动再现当地人民采茶煮茶的民俗特色。
龙舟竞技是沅水流域最主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坐落于沅水江畔的沅陵更是被誉为“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诗人刘禹锡《竞渡曲》生动地描绘了沅江上的一场赛龙舟活动: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人首先点明此次龙舟竞渡的时间为五月,地点在沅江,接着生动描绘龙舟赛事的激烈,水手们机智勇敢,拼命敲击桴鼓以振士气,各支队伍如蛟龙、如螮蝀,在江中欢腾。女孩们脱去罗袜,在水中嬉戏,与岸边飘扬的彩旗相映成趣,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生趣。这首《竞渡曲》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沅江龙舟比赛的激烈,将诗歌艺术与比赛情景巧妙融合在一起,极具文化特色。
以沅水流域人文风俗为主题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节日庆典、特产工艺、民间传说等多种题材的诗歌,展现了沅水流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画卷,诗人对这些风俗的描绘中蕴含着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怀念与赞美,传递出强烈的地域归属感。这些诗歌记录着沅水流域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六、结语
清澈的江水、峻拔的山峦、葱郁的林木是唐代诗歌中沅水秀美的山水风光;两岸的青山、不舍的情怀、恳切的寄语是唐代诗歌中沅水边离别的感伤;深厚的历史、高洁的骚客、宏伟的遗迹是唐代诗歌中沅水地区悠远的文化痕迹;质朴的山歌、丰富的节日、精巧的技艺是唐代诗歌中沅水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唐代湖南沅水流域的诗歌主题特征表现为地域风光与自然景观的描绘、送别友人远行的不舍、对历史古迹与文人事迹的抒怀、民俗风情的展示等主题。这些主题特征不仅展现了沅水流域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唐代湖南沅水流域的诗歌主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时期湖南沅水流域的文化风貌和诗歌创作特色,更好地传承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