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悠游燕都(组章)
2025-04-30 10:12:30 来源: 作者:黄晖 【 】 浏览:65次 评论:0
12.5K

   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这里的山水间都被染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显得格外恬静与美丽。站在山顶远眺,群山如黛,云雾缭绕,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此时此刻,所有的烦恼与喧嚣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这里,就是燕都,是粤西北怀集县的别称——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每年,成千上万只金丝燕在怀集县的燕岩筑巢繁衍,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无论是秀美的风景,还是淳朴的民风,都让人难以忘怀。在这里, 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自然的芬芳,每一个脚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这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山水间的记忆。

 

燕乡南歌

 

   燕乡,桥头镇的别称,因每年成千上万只金丝燕在岩洞内筑巢繁衍而得名,是我国内陆唯一有金丝燕栖息的地方。在燕岩周边,方圆数十里范围内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挺拔,风光旖旎,素有小桂林”“小阳朔之称。

   说起燕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进遥远的南宋时期。南宋著名诗人、画家、道士白玉蟾游山赏景,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神奇的岩洞, 其首开咏燕之风,特赋诗《燕岩游罢与岩主话别》:

西风吹作此岩游,满目松筠翠欲流。

玉燕不飞明月夜,石种一振晓霜秋。

惜乎分水便南北,忽尔回头欲去留。

且去人间办丹料,却来山顶结茆休。 

   白玉蟾的诗,虽然言语浅近,然而意境悠远。他生性洒脱,云游各地, 诗作中有很多与大自然有关的主题 。再次游燕岩时,白玉蟾有感于燕岩奇幻无穷,其以乐府体裁,写下长篇叙事诗《燕岩行》。自此,白玉蟾与燕岩结下了不解之缘,传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如今,在农历六月初六,乡民们纷纷走出石林谷地,三五成群到燕岩附近游玩,赏群燕飞舞,看绝壁飞人,听山歌对唱, 非常热闹,这便是燕子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每到这天,本地乡民和外地游客便慕名前来。人们尽情饱览燕岩秀美的自然风光, 观赏群燕逐舞洞天的盛景。当天,人们还可以一睹采燕窝人飞崖走壁的惊险绝技。徒手攀岩是桥头镇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绝技,是历代采燕窝高手用生命换来的艺术。当地燕岩飞人甚至可以在数十米高的天然岩洞燕岩的岩壁上,不牵一绳一索,赤手在悬崖上攀来爬去,引来观众阵阵惊呼声和喝彩声。

   在桥头镇,有一曲缭绕在燕乡人心扉的山歌——南歌。但凡重大传统节日和喜庆之事,唱南歌和演贵儿戏自是必不可少。桥头南歌是肇庆怀集县桥头镇独有的特色山歌, 平时人们常常在茶余饭后哼唱,街坊邻里对唱。可以说,南歌已融入了燕乡人的生活。燕岩好,燕岩景致著千秋。宁洞算返十三水, 九条经过燕岩流。”“唱歌好,唱歌好过饮杯茶。饮茶尚是木叶水,唱歌尚得解心花。 漫步于燕乡的山村小路上,偶尔听到悦耳动听的南歌,总会令远道而来的游客陶醉其中。

   南歌是古老的。农耕时代,南歌在民间流行,没有伴唱。我特别喜欢听南歌。回忆年少时,中秋节前后一连几个晚上,哪里有南歌对唱,我就同伙伴们一起去听,直至听到天亮。

   夕阳西下,我们驱车返程。回望这座小镇,燕岩巉屼,南歌悠扬,我不禁多了几分眷恋,更添了一份希冀。我想:美丽的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光环境, 如今已成了桥头燕乡的一张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燕乡必将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和诗情画意。

 

金龙神韵

 

   金龙岗,这座雄伟的山峰,巍然屹立在粤西之北的怀集县北部。它仿佛一位威武的大将军,坐镇在这片边陲之地。无论岁月变迁, 沧海桑田,它始终坚定地镇守在这片土地上, 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金龙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象征着永恒与坚韧。

   金龙岗位于怀集县城北部,坐落于中洲江湾、陈屋村之间,是一座大理石山。关于金龙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中洲镇是怀集县北大门,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乃风水宝地。古时,中洲一带曾连续数年旱灾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日,南蛇渡的南蛇冲天而起,化作一条金龙自北向南沿中洲河而下,顿时电闪雷鸣, 风雨大作,方圆数十里金光闪闪,旱魔很快被击退,老百姓得救,生产生活得以恢复, 南蛇化作的金龙也瞬间变成了一座山。自此, 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故将这座山称之为金龙岗

   站在金龙岗山脚下,仰望着那巍峨的山峰,我不禁联想到古代诗人所吟咏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由此,我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心绪难以平静。

据载,明朝官府专门在金龙岗构筑石墙, 设立兵营,金龙岗俨然怀集北部的守护神。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但那些曾经见证过无数历史沧桑的明代古石墙,依然屹立在我们眼前,永远铭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金龙岗,这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展现出一幅古今交融的美丽图景。

   在一座牌坊上方,乡间坊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园几个字格外醒目。乡间坊里 已成为金龙岗景区的一大亮点。利用金龙岗的历史资源和天然资源,在保持历史原貌、保留原有上山步道的基础上,当地铺设了上山公路,沿途挖掘、打造新的亮点景点,将其与明朝古兵营遗迹、现代农业观光连成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胜景,游客纷至沓来。

   随着乡间坊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园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龙岗景区逐渐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家庭出游、朋友聚会还是公司团建,这里都能提供一个完美的去处。金龙岗景区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旅游业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金龙岗,让我再次感受你特有的神韵。

 

古道今路

 

   为追寻曾经的一段历史,一段文明,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春日,我驱车直奔怀集县西南部的桥头镇。我想一睹传说中古驿道的庐山真面目,亲身感受一番山水之间那段古老的文明。

   《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而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 同时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是古代经由驿站传递信息、运送物资等的交通线路。驿驿相接,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再以地方首府为重点,逐级扩展,星罗棋布, 形成网络。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

   交床古道起于怀梧古道桥头镇丰大段, 隐藏在人迹罕至的喀斯特群山中,沿途古村、古石门,无不为游人平添一分神秘之感。而怀梧古驿道桥头段位于肇庆市怀集县西南部的桥头镇内。据说,铺设此道时,工匠们就地取材,用采来的大青石块一级一级地铺设而成。有文字遗存展现古驿道文化的文物, 就是鼎建岐岭路记碑。因整座石碑形似轿子,当地人称之为新人轿

   如今,古道沿线岑元岭古屋、岩旺鼎建岐岭路记碑、岩旺莲花巷口石拱桥、岑元美目私塾等古迹,历经沧桑后,仍完好无缺保留至今。从桥头镇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这些文物类型可看出,昔日这条驿道沿线较为繁华。

   我们继续沿着古驿道前行。

   谷堆山,屹立于一片盆地中间。这座山底宽顶尖,略呈圆形,远远望去,俨然一个大谷堆,于是得名谷堆山,我们无不为大自然的造化拍手叫绝。

   这些古道和古驿道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洗礼,加上后来行人甚少,处于无人管理和失修状态,有的路段早已长满杂草、灌木,荆棘满路,逐渐变成一段段荒废的道路,但仍有一些地方石块依稀可见,有迹可循。

   我们继续沿着古驿道马不停蹄地寻找下埠铺遗迹。

   转过一道大弯,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地处路面半山腰的一个山丘,背靠大山,地势较高。我们居高临下俯瞰四周,只见四面群山环抱,前面一片梯田豆苗青青,两边果园橘树翠绿欲滴,中间一条河流缠绵而过, 在岭脚下形成一道字形的河湾。此山丘正是下埠铺旧址所在。令人感到惋惜的是, 整个山丘杂草丛生,灌木疯长,荆棘遍布, 旧建筑物早已不见踪影。我们细查之下,居然从一个小山洞边发现了两块又大又厚的青砖和一些瓦片。

   我仿佛穿越至数百年前的明朝,看到驿站驻守的司兵无惧寂寞,不分昼夜坚守岗位; 那些邮差不畏路途艰险,跋山涉水,步履匆匆, 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奔走于怀梧驿道上。

   古道今路,这端与那端的文明在不断延伸……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碾盘叙事 下一篇纸业人生—记荣晟环保董事长冯荣华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