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对常人来讲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温馨的、亲切的,曾几何时, 对我而言却是朦胧的、抽象的,甚至可以说是模糊的、遥远的……
他乡梦碎,归途何在
那是三十六年前一个冷风呼啸的日子。
数学极差的我为了实现“曲线升学”的梦想,怀揣美好的憧憬, 只身从山东来到了东北。我怀里揣着的,还有老父亲卖空了粮囤子又求亲告友凑来的三千块钱——那是家里六口人大半年的口粮,并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油盐酱醋。
刚下火车,扑面而来的寒风使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在一瞬间我又惊出一身冷汗——我兜里厚厚的一沓钱已经不翼而飞了!头上飘舞的雪花仿佛麻痹了我的神经,我呆呆地立在大雪纷飞的站台,无声的泪水流在前衣襟上结成了冰瀑。此刻,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大学梦碎了!
我不敢面对年迈多病的双亲那昏花而又忧愁的眼睛——即便辍学不再参加来年的高考,我也实在没有勇气告诉他们钱丢了——那极有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
早些年“闯关东”的三哥远去黑龙江打工了,我一个人来到他的简易房里。天嘎嘎冷,吐口唾沫,马上就冻成冰。这时,我对“天寒地坼” 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打开锁,使劲儿拽开房门,一股冷气迎面袭来。门槛子上冻了厚厚的一层冰溜子,墙角四处都是冰霜,屋里像冰窖一样,十指不能屈伸。钉着一层塑料布的窗户、门,还有薄薄的西山墙,都结满了一层厚厚的冰霜。我把引柴放进炉子,点着,又用火铲放进几块煤。可是,炉子仿佛也跟我作对似的,煤块儿刚放进去,浓烟便从炉口和炉盖儿汹涌地扑满屋子。我蹲在炉子边,拿来一个盖帘使劲儿朝炉口扇风。可是,越扇风浓烟越大,从炉口和炉盖儿的缝隙直往外冒。我大声咳嗽着, 眯着淌泪的眼睛推门跑出屋外,烟顺着房门涌向傍晚灰色的天空。
外面的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脸,脸似乎被刮开一道道口子,我又急忙猫腰钻进屋里。炉子一点儿火苗也没有,还是弥漫着浓烟。门后有个直径约半米的小水缸,半缸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找来菜刀一下下地敲打着冰,老半天,只敲出碗大的一个窟窿。我把饭勺子伸进水缸,一勺一勺地舀着带冰碴的水,把只冒烟不着火的炉子浇灭。
几天后,二哥把我接到他家。刚开始, 二嫂的脸上还有点笑模样儿,后来,吃饭时二嫂把碗往桌上一蹾,“哗啦——”筷子从她的手里零散地落在饭桌上……我只吃了一小碗就急忙放下碗筷,坐到炕角——东北的农村冬天都吃“两顿饭”,一小碗饭犹如一颗枣核掉进一个空布袋子里,但二嫂那冷若冰霜的面孔,让我无法再去盛第二碗、第三碗。在二哥家待了三天后,我对二哥说:“二哥, 我回三哥那儿去……”
“马上过年了,回去干啥?在这儿吧!” 说话间,二嫂使劲儿翻了二哥一眼,一把拎起炕上趴着的猫,狠狠地摔在地上。猫痛苦地叫了一声纵身跃出屋外。二嫂从炕上拿起毛线和毛衣针,往腋下一夹,“咣当”一声摔门出去了。
“不了二哥,大冷天,三哥那房子扔一冬不住人不行……过几天我再来……”说完, 我转身走了。
下雪了。黄昏的雪,斜着打在脸上。天地间浑然一体,一片迷蒙。近处尚能看清山峦和房屋的轮廓,远处一片苍茫。一股疾风带着尖啸迎面而来,雪花漫天卷地,形成一道雪墙遮挡住我的身体,让人睁不开眼。我不得不缩着脖子侧着身子,弓着腰眯着眼睛吃力地前行。在强风的作用下,我围在头上的灰色毛线围脖显得十分单薄。雪似乎不是雪,而是细碎的沙子,一把把扬在我的脸上。路边有一棵老榆树,我猫腰跑了过去,双手抱头蹲在大树的后面……
风雪萧萧路何方,
游子梦里思故乡。
魂断天涯无归处,
步履蹒跚写沧桑。
二哥随后骑着自行车撵了过来。
屋里冰冰冷,只有棚顶的一只灯泡散发着晦暗的光。
二哥知道屋子冷,特地给我带来一个电炉子。他从一个帆布兜子里拿出两块冻豆腐、几个邦邦硬的黏饽饽后,就顶着夜色骑着自行车走了。
电阻丝一点点变亮、变红。我蹲下身子, 对着电炉子不停地搓着手。这时,课本上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我的泪光里……
一场大雪猝不及防地飘了下来。在严寒的冬日,我十八岁的生日也如期而至。屋里像冰窖一样寒冷,几个刚刷过的饭碗不一会儿就冻在了一起,寒气和潮气直逼骨髓。不烧火的炕像冰一样凉,根本没法待。我来到西屋,蜷缩在席梦思上,把厚厚的棉被从头到脚全都盖上。只躺了一会儿,我发觉这不是个好办法——越躺越冷——在被窝里浑身打着冷战。无奈,我只好穿鞋下地,在狭窄的小屋里来回跑步、来回跺脚。我从冰凉的碗架里拿出碗,两只碗结结实实地粘在了一起。我两手用力掰也没掰下来,索性打开电饭锅,把冒着热气的大米饭盛在两个粘在一起的碗里。碗架里有半瓶酱油,我拧开盖子,在雪白的大米饭上滴了几滴黑乎乎的酱油……吃着这特殊的生日早餐,我极力控制着自己不去想家,但是,老娘的身影总是在眼前晃。想起去年老娘顶着风雪到学校为我送来生日饺子,我如鲠在喉……假如在家, 老娘一定早早地起来,一定会给我做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面条上面一定会有一个规整的荷包蛋……窗外狂风肆虐,使劲儿撕扯着房顶、门窗,我裹了裹棉袄,端起饭碗,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脸颊滚落到米饭里。米饭在我的喉咙里直打转,我只吃了一口,便放下饭碗,趴在冰凉的小炕上,在积雪覆盖的小屋中失声痛哭。
不久,我来东北的第一个年也如期而至。一九八八年大年三十的这天早晨,二哥骑自行车过来,让我去他家过年。我说啥也不去。二哥急了,沉着脸使劲儿拽我。二哥力气大, 我两手拽住门把手死活不撒手,门都要拽下来了。拗不过我,二哥从兜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十元和五元的人民币扔在炕上,有些生气也有些无奈地走了。
午夜时分,山村从上到下、由南至北传来一阵阵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如排山倒海, 如雷霆万钧,如暴雨倾盆,由远及近地压来。双响炮响声震天,一个挨一个震耳欲聋。那一条条“彩蛇”好似受到惊吓一般由地面迅疾地蹿向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如金丝银雨在半空灿然绽放。浓烈的火药味和诱人的香味混杂在一起,在空中弥漫。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挂起红红的灯笼。电视里、庭院里、大街上……到处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在铝锅里添上水,把锅放在电炉子上。不一会儿水就泛起了浪花,我倒进一绺儿挂面,又倒里一点儿酱油。尽管我不停地搅和着面条,可由于“炉火”太旺,仍有面条煳了, 有股黑烟从锅底冒了出来。烟煳味儿和酱油味儿一起飘进鼻孔,眼泪噼里啪啦滚落进铝锅翻滚的水中。我把白天买的一斤油炸花生米分出一半倒在盘子里。用刀敲掉菜板上的冰,切了一盘火腿肠。
我把炕桌放在炕上,把年夜饭——花生米、火腿肠及冒着热气有些煳味儿的挂面一起摆在桌上。望着眼前这顿年夜饭,我是多么想念家里的亲人啊!此刻,老娘是不是正坐在灶坑前的小板凳上,“呼哒——呼哒” 一下一下吃力地拉着风箱,红红的火苗忽长忽短地从灶膛里吐出?嫂子、妹妹是不是正在热气腾腾的屋里炒菜、煮饺子?平时不善喝酒的老爹应该烫好一壶酒了吧?大哥和四哥是不是已经在灯火通明的院子里摆放好了烟花、爆竹?那个寂静的村庄是不是已然烟花漫天?
寒风恶魔般使劲儿吹打着窗户,窗上的塑料布哗哗作响。屋里的电炉子散发着微不足道的热量,总不烧火的小炕冰凉冰凉的。在寂静的小屋里,我穿着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厚厚的棉袄,眼里噙满泪水,两条决口的小溪在脸庞上恣意奔流。我努力控制着喉咙里的哽咽,对着空荡荡冷冰冰的屋子,对着老家的方向,大喊了一声:
“爹——娘——,老儿子在这里给您拜年了!”
婚姻围城下的艰辛岁月
春暖花开,我成了一名建筑工地的“小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看见孩子们背着书包,唱着歌儿,快快乐乐地走进校园, 我怅然若失。夜晚,工地上潮湿的工棚是我的“家”。木板铺上如果有个比较厚的草垫子我就感觉十分知足了,而工头粗鲁的吆喝声让天真、单纯的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真实的人间。烈日下,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我的脸颊也增添了许多岁月的痕迹……
一起干活儿的一个工友看我有点文化, 在了解我的经历后,流露出无限惋惜和同情。他把我介绍给他的一个亲戚——镇里的教育助理。经过相关人员的考察和了解,不久后我成了一个偏远山沟的小学代课老师,每月工资仅六十块钱,而且得等到年末一起给付。我的“家”离学校很远,为了节省时间,我常骑自行车走那条一半是坦途一半是山路的近道。春天上下班,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我就把自行车扔在一旁,在榆树枝上采一把榆钱儿充饥。在那个冷冷的春季,我代课经过的那个山坡的榆钱儿时常“抚慰着”我的肠胃, 让我从心底感激大自然的宽厚、仁慈。在我饥饿难耐的时候,是大自然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来回跑费时费力,后来我索性把“家” 搬到了学校。晚上,教室就成了我的“家”, 拼在一起的课桌成了我的床铺。每当雷雨交加,冷冷的风从没有玻璃的窗口吹进,瑟瑟发抖的我便躲在墙角挨到天明。
当我用榆钱儿充饥的时候,当我在雷雨之夜瑟缩在教室的时候,我非常思念鲁西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麦浪,以及田野旁那一棵棵挺拔的白杨;思念故乡那憨厚淳朴的乡民乡音,以及校园中传出的书声朗朗……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收拾行囊,想告别流浪的生活, 回到父母那温馨的港湾,让暖暖的乡情为我擦去脸上委屈的泪水,让久违的亲情为我抚平内心深处的累累创伤。但,双亲那被病魔折磨成弓状的身体,我又该如何面对!
一场凌厉的寒风吹过之后,村庄立刻变得清瘦了。那条小河像一条白色的飘带静静地铺在村边,幽幽的街巷一眼便望到了头。
一九九二年冬,我和邻村的一个不介意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女孩儿举行了婚礼,新房是借用福民村大队部大寨楼的一间窑洞。如此大的喜事我却没有告诉父母—— 老儿子结婚,即便再穷,爹娘哪怕卖了仅有的一头毛驴,或者仅有的小麦,也会多少给拿些“礼金”的,可这正是我所顾虑的。的确, 自身生活都难以维系,又拿什么给儿子寄结婚的“贺礼”啊!一间窑洞,一铺炕,两套被,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恰巧,正赶上村里电网改造,停电。新婚的晚上洞房里点着“花烛”——真正的“洞房花烛夜”。
结婚一周,我没通知父母便领着妻子回到山东老家——我想给家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搭上归乡的火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棱棱飞去了,飞到徒骇河的臂弯里, 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院落……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鲁西平原。十月的苍穹,那样的深邃、辽阔,几只大雁飞过天空。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悠闲地刨着生活……
离家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激动得“怦怦” 直跳。“咯吱——”当我推开那扇沉重的木板门迈进院里时,父亲正拿着筛子筛牛草。仅仅四年,岁月花白了父亲的头发,苍老了他的模样:脸黑了、瘦了,皱纹多了。看见我们进院,老人顿时愣住了,眯着眼睛仔细端详了一番,当看清是日思夜想的老儿子时, 他扔下筛子,上前一步一把将我抱在怀里。不轻易落泪的老爹老泪纵横:“俺的儿啊, 这些年过得好不啊?……”此刻,我有无尽的委屈,我多想伏在父亲宽厚的肩上,跟父亲说说这么多年生活的不幸和艰辛。此时哭声已到喉咙,被我强行吞咽下去……我松开拥抱的双手,故作高兴地跟父亲说:“爹, 您看,我挺好的!”母亲闻声扶着门框蹒跚着从屋里走了出来。
我不知道
岁月究竟多么沧桑
只知道
它一年年地
压弯了母亲的脊梁
我不知道
秋风究竟多么凄凉
只知道
它一月月地
吹皱了母亲的面庞
我不知道
冬雪究竟多么匆忙
只知道
它一天天地
染白了母亲满头的银霜
我不知道
思念究竟是一张多大的网
只知道
母亲的慈祥
一夜夜地
走进孩儿的梦乡
四年未见,母亲苍老憔悴了许多。老人扶着门框站着,蓬乱的头发像秋日田埂上的荒草。由于过度思念儿子,终日以泪洗面, 如今,母亲那双眼睛已看不清人了。母亲擦擦昏花的眼睛,问:“他爹,你跟谁拉呱(说话) 哩?”她仰着脸朝院里望着,在夕阳的映射下,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儿子。父亲叹了口气说:“你娘想你想得,眼睛都……看不清人了。成天就站在村口望……”我的内心极度愧疚, 极度悲伤,赶紧上前一步,一把把瘦小的老娘使劲儿搂在怀里,泣不成声地喊了一声: “娘——我是您的老儿子——”老娘伸出那双皲裂的手,反复抚摸着我的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当确信是自己的老儿子时,她禁不住放声大哭:“俺的儿啊, 这些年你在哪儿?怎么也不来封信啊!……”
我们的到来,给这个一直被愁云笼罩的家庭带来了少有的欢声笑语。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儿媳妇漂亮,夸自己的儿子有能耐。几天后,父亲套上毛驴车, 让四哥装了一千多斤的小麦,说是去面粉厂换点儿面粉,可回来时车上却只有一小袋白面……我和妻子要返回吉林了,母亲塞给妻子二百块钱,说,家困难,别嫌少。妻子执意不拿,我也把钱硬往母亲手里塞。父亲急了,平生第一次十分严厉地训斥我,最后把钱硬塞到我的上衣兜里。每个哥哥结婚,父母都费尽心思东挪西借花了不少钱。我结婚, 看到的只有二百块钱,可我毫无怨言,他们何尝不想给最心疼的老儿子拿出两千元甚至两万元呢!我拗不过父亲,揣着这沉甸甸的二百块钱转身踏上离乡路时,早已是泪流满面——这二百块钱是父亲变卖了口粮,从一家人的牙缝儿里抠出来的啊!
十月怀胎,为了便于娘家人照顾妻子, 我们搬到了妻子娘家所在的屯子。废弃烟房边用泥土堆砌而成、用于烤烟的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偏煞子”成了我的家。女儿的第一声啼哭给这个家带来了生机,同时我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一九九七年,我告别了那个“偏煞子”, 来到市里做起了小买卖,我要通过努力给老婆孩子一个像样的家。在市里,我租的房子是最便宜的。冬天没有钱买煤,就把床垫子铺在炕上,屋子中央摆着一个电炉子,既用于取暖也用于做菜。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卖盒饭、蹬“倒骑驴”拉送货物……咋干也看不到钱,以至于连买米都成了困难……
一天,妻子的三哥到市里办事儿,想顺路到我家看看。他辗转找到了我们的家—— 狭窄的小院,破旧的掉了蓝漆的房门钉了一层塑料布。他使劲儿拽了下门,门上面开了挺大的一个缝儿,门下面却和门槛子结结实实冻在了一起。他又用力拽了几下才把门拽开。门槛上用钉子钉着、用破布裹着的用于挡风的一把稻草被拽出了几根。屋里和外面温度差不多,光线很暗,他推开里屋门,屋子中间有一个破电炉子散发出微不足道的热量,一个黑乎乎露出棉花的破被挂在窗户上, 地中央椅子上的一盆水冻了一层薄薄的冰, 外甥女儿坐在炕上,小脸蛋儿冻得通红,从鼻孔呼出的两个细小的“烟柱”在冷空气中慢慢扩散……
三哥的突然造访,让我和妻子有些措手不及,十分窘迫。三哥怎么也没想到,备受他们疼爱的老妹妹,现在竟然过得如此寒酸, 如此狼狈。在我们一家三口面前,他像个孩子似的哭了,以不容反驳的语气说:
“你俩……马上把东西……收拾收拾。我去找个车,跟我……回家……”
三哥转身出去了。不一会儿,找来一辆三轮车停在院子门口。这个家太好搬了:米面油都见底了,几双破旧的碗筷,两床被褥, 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我到后院跟房东说了一声,就急忙跑上三轮车。
雪后的关东大地,山川、河流、房屋…… 全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被。妻子和孩子坐在三轮车的驾驶室里,我和三哥坐在后面的草垫子上,身上盖着件破旧的军大衣。三轮车吐着黑烟,“突突突”在公路上奔驰。路旁挺拔的杨树不时落下几团硕大的雪片…… 辽源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了,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酸楚。啊,辽源,我曾经那么狂热地扑到你的怀抱,三年来,我洒下太多辛酸、太多汗水……
重回农村,借住在亲戚家闲置的房子里。我雄心勃勃,连借钱再加上贷款承包了四垧多地,想打个翻身仗,盖两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有个安稳的家。我和妻子春种、夏锄、秋收…… 由于地离家较远,下雨的时候人们都回家了, 而我们只能把孩子放在用玉米秆子临时搭起的“窝棚”里,顶雨继续劳作,午饭也只能躲在避风的山沟里吃着带来的冰凉的剩饭。每天晚上,天黑黑的我们才回家。到了家里, 妻子常常一头扎到炕上,饭都没力气吃,不一会儿就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放亮,我们就起床了。妻子从炕边慢慢挪着双腿下地,脚刚碰到地面,就不由自主地“哎呦”一声,脸上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她缓了缓,用手轻轻捶打几下大腿,揉揉后腰, 再慢慢试着从炕沿边站起身。到后来,我俩的手掌全裂开了口子,手指肚像塑料薄膜一样,别说扒玉米,碰上玉米叶都疼得受不了。
在风里、雨里、泥里滚爬了一个多月, 总算把玉米全部收回家。那天,孩子听说完事儿了,手拿一棒玉米,兴奋地手舞足蹈:“完事儿喽,完事儿喽!”那一晚,我睡得特别香甜。我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自己把所有的饥荒全还上了,还剩不少钱,买些盖房子用的砖木,领着女儿回到山东,爷爷奶奶看见孙女高兴得不得了……
年关将至,这些黄澄澄的玉米该变成钱了。我和妻子商量,先把要紧的饥荒还上, 给孩子换一套新衣服,置办点年货……我把玉米全部卖给了一个不错的哥们儿,他说第二天给钱。可第二天却传来消息,这个哥们儿携粮款跑了!这消息对我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我和妻子当时就傻眼了,妻子一下子就瘫倒在炕上不省人事。女儿被吓得“哇哇” 直哭,她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使劲儿摇晃着妈妈的胳膊……傍晚,冷风习习,我独坐在村外空旷的雪地里。灰褐色的天空,灰褐色的云霭,远处的山峦在溟濛中也是一片灰白。我呆呆地坐着,心仿佛凉透了,神经也仿佛麻木了……不知何时下雪了,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数不清的受伤的蝴蝶,扑打着翅膀,落在我的头发上、身上, 钻进我的脖颈,然而我并未感觉到寒冷。此刻, 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却一滴眼泪也没有。
新年越来越近了。人们都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一样一样地置办年货,而我家……东院邻居给端来满满一盆白面,西院邻居给捧来几捧瓜子、糖果……他们都说:“啥也别买了,上俺家过年吧!”东西不多,话语虽少,却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份淳朴的温情,至今回忆起来仍会泪流不止……
三天过去了,妻躺在炕上还在输着液, 身上盖着一床棉被。女儿蜷缩在炕角,脚也伸进被子里面。她嘴角和鼻翼翕动,似有无尽的委屈。此刻,女儿正用一种可怜巴巴的眼神瞅着我。她的眼睛如两泓深潭,写着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她苍白的小脸儿上也挂着不属于她这种年龄该有的忧伤。望着女儿被泪水笼罩着的双眼,我的鼻子酸酸的。过新年,谁家的孩子不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可我的女儿身上却还穿着已明显偏小且衣角和袖头泛着黑亮光泽的棉袄。我无法直视女儿的眼睛,转身跑向村外白茫茫的雪野。
为了给女儿换一套新年衣服,我起大早去市里批了五十斤冻梨。我走乡串屯高声叫卖着。西北风、冒烟雪,有时顶风自行车实在蹬不动了就下来推着走。这几天的风真硬, 像薄薄的刀片一样刮着我的脸,我身上破旧的大衣很单薄,冻得手和脚几乎僵硬。我把车子支在路旁,摘下手套,把冰凉冰凉的手凑在嘴前使劲儿哈气。皮鞋此刻像铁一样硬, 脚像猫咬似的,我使劲儿在雪地上来回跺着双脚……肚子早已饿了,路过小街,我捏着一枚硬币,打算换两个热乎乎的包子,可想想正在输液的妻子,想想女儿被泪水笼罩着的眼睛,我把硬币又放回兜里。在家家户户的窗口散发出柔和的灯光时,我才卖完冻梨, 蹬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骑行在回家的冰雪路上。无边的夜,无边的孤独和凄凉,只有月亮和星星注视着我流泪的眼睛。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不知从谁家的录音机里飘出这令人心碎的歌声。几天后,我终于挣到一百多块钱。我在集市上给女儿买了一套虽说比较廉价但也算很漂亮的衣服。回到家,当我把衣服拿到女儿面前时,本以为她会兴高采烈,眼睛里会放出兴奋的光芒。然而事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女儿竟没伸手接我递给她的衣服,而是摇着头,用乞求的口气说:“爸——我有衣服, 你去给妈妈换一双新棉鞋吧!”我以为我听错了——这是我年仅六岁的女儿说的话吗? 可这毕竟是事实!我的眼泪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我和妻子争抢着去抱这懂事的孩子,一家人拥在一起痛哭在腊月二十八的夜晚……
年底理发店总是人满为患,理发通常要等很久。腊月二十九这天,我特地起早,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到小街去理发。理完发, 我打算领女儿去吃一碗她平时特别喜欢吃的冷面,可到了小吃部门口,女儿却死活也不进门,任我怎么拉也拉不动。后来女儿索性扔下我赌气似的一个人往家的方向跑去。无奈,我只好推起自行车追上女儿。到了家, 邻居大嫂正陪着妻子打点滴。听说这件事儿, 问女儿为啥不吃冷面,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
“俺家让人骗了,没有钱。”
时至今日,处处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已成了女儿的习惯,而她说的那句话,更是让我一辈子都刻骨铭心。每当我一个人静坐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泪水就像两条小溪一样流淌在脸庞,而我也懒得去擦拭,任它们垂挂在面颊上,由热到冷,直至干涸。
因为债台高筑,“我想有个家”的愿望成为泡影。“家”对我而言是多么亲切又何其遥远。“广厦千万间”,有哪一间是属于我避风的港口?万家灯火,有哪一盏是为我点亮?
村书记看我家实在太困难,出于同情, 和当地小学校长商量后让我把家搬到了“村小”。
正月十五的那天早晨,为了不让乡邻看见我的寒酸样儿,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我和妻子早早就起来了。我先把两床被褥放到一个推车上,然后是见底的油壶、六七斤大米、几双碗筷,再就是我视若生命的十多本文学书。女儿睡得正香,即使妻子把她抱起来也没醒,只是微微睁了一下眼就又睡着了。妻子只好把孩子抱在怀里坐在推车上,用被子把孩子盖严。我在清晨的朦胧中,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推着我的所有家当来到学校。
学校的打更房分前后两个屋,后屋有个用于给学生馏饭盒的大深锅,住人的前屋不足十平方米,只有一铺炕,但我已经相当知足了。
风雪洗礼,拥抱温暖港湾
无数个夜晚,当妻子和孩子都睡着了, 我弓着腰跪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用铅笔头儿在小学生的作业本上书写着梦想。当时村里到市内已经通了客车,为了节省两块钱车票钱,在寒风刺骨的冬季,我起早骑着自行车到辽源日报社投稿。顶风,车子实在蹬不动,我就下来推着走……功夫不负有心人, 无数次的碰壁,终于迎来硕果满枝。有一天, 当我看见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激动得泪湿衣衫!
二〇〇四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我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东辽广电局领导没考虑年龄、学历等因素,凭我发表的那些文章破格聘用了我。试用期,我撰稿的专题片《大地飞歌唱东辽》让县委宣传部领导、电视台领导刮目相看。于是,三十六岁的我成为东辽广电的一名编外记者。由于离家远,我把单位当成了家。办公室较小,晚上我和衣躺在沙发上, 两块钱三袋的方便面是必备的主食……“和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我废寝忘食,我要为这个“家”赢得荣誉。经过努力, 我撰稿的专题片《牵手》《爱,不去想该不该回头》在二〇〇六年、二〇〇七年分别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优秀作品奖……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二〇〇九年东辽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电视台领导委派我负责这个活动的宣传报道。无论早晚,无论严寒酷暑,我风里来雨里去,用摄像机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县城每一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表现突出,第二年春,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日令我终生难忘—— 这一天,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楼房。乔迁的日子我们没有告诉任何亲朋。我买了一挂长长的鞭炮放在小区院内,当爆竹“噼啪” 响起的瞬间,自认坚强、从不在人前流泪的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 二十多年的坎坷奔波,二十多年的风雨兼程, 如今,在县城,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而这个家对我而言来得何其漫长、何其艰难!
在这条漫长的人生路上,风雪交加,我如同孤舟在茫茫大海中挣扎。每一次跌倒, 每一次站起,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终于, 在无数次的磨难之后,我找到了那片属于自己的港湾。
家的门扉轻轻开启,迎接我的是一室暖光和满屋子的欢声笑语。这里,是我在风雪中梦寐以求的避风港,是我在黑暗中始终仰望的灯塔。
站在窗前,望着外面飘洒的雪花,我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个家,不仅是身体的归宿,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 我明白了,无论风雪如何肆虐,只要心中有爱, 有家,就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风雪过后,天空总会放晴;磨难之后, 心灵总会更加坚韧。在这个温暖的巢穴中, 我学会了成长,学会了珍惜。家的意义,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它更是一种力量, 一种信仰,让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无论遭遇多少风雪,都能坚定地走下去,直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