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喜欢文学,完全是意外,就像不小心和文学撞了个满怀后,缘定今生。
中考结束后,我没上高中,只读了师范学校,这意味着我只有相当于中专的学历。为了圆大学梦,还在读师范学校时,我就早早报名读了自考。按照学校的说法,我只能报考小学教育专业,其他专业,都不被承认。我不信,也不管这种说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一点也不喜欢教育专业,但也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可选择。在我看来,至少“文学”这两个字散发着令人心旌摇曳的魅力。语文从来不是我的强项,选读中文,只能靠硬啃。
每个自考科目,我至少苦读两遍,虽然有些死记硬背,但也渐渐从文学课程中读出文学的美和愉悦感,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印象最深的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那些精妙无比的诗词深深地感染着我,从中领略的不只是诗词之美,更被文人雅士的高风亮节和人文情怀所打动。就像王勃的《滕王阁序》所写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师范毕业后,我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读自考,完成了从大专到本科的二十几门课程。记得我当时本科段选考的科目是俞元桂的《中国现代散文史》,我对散文这种文体尤其喜欢。我开始订阅文学杂志,如《海燕·都市美文》《名作欣赏》《作家》等,期待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我也买了一整套的唐诗宋词、当代散文选等,用阅读恶补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感。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才二十岁,有许多空闲时间。那时正是二○○○年,电脑在县城是昂贵的稀罕物,家里没有,所以我经常到网吧上网。在网上混迹四年后,有一天,偶然发现了一个文学网站:榕树下。彼时,网络文学刚开始萌芽。看见别人在网站的文学社团里发表文章,我也跃跃欲试。我并不懂写作,作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当时只觉得心里有话想说,想把它写下来。我总是先在家里用纸笔写好文章,再把稿件带到网吧,用拼音打字发出。一篇一千五百多字的短文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打字时间,为此,我花了不少钱,但不后悔,虽然家里经济不宽裕。
记得当时榕树下最大的社团是“雀之巢”,成员大多是中年文学爱好者。其中也有一些知名写手和专业作家入驻社团,让我大开眼界。“雀之巢”有良好的互动氛围。我把文章投到社团后,往往能得到大家的积极点评和鼓励,并指出存在的不足,甚至仅仅是一句结尾的好坏,都能引起编辑和文友的热烈讨论。在这过程中,我渐渐懂得了好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如从结构到语言的过渡衔接,从开头到结尾的讲究。我的写作水平开始慢慢提高,我的文章甚至得到了编辑的推荐,成为社团里的精华文章。社团还不时组织征文比赛,并结集编印成书,送给每位参与者。
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还是十分激动的,尽管我的文字还很稚嫩,尽管这些书都只是用来免费交流的内部资料,没有任何说服力。
期间两年,我因准备考研,中断了这种练笔。两年后,我放弃考研,又有了很多空闲时间。时间来到二○○九年,我有了电脑,在百无聊赖之时,又开始继续书写。那几年,我刚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阵痛和失望,正好可以用文字抒发心情、记录生活,这是我最初对文字的纯粹态度。我不敢称这种书写是写作,它只是我自娱自乐的方式而已。
这一年,我还发现了由作家马明博创办的“新散文”网站,它的宗旨是探索散文写作的多种可能性,试图打破传统散文写作的边界,充满新锐气息,让人的阅读充满冲击力和新奇感,显出与众不同,许多重要的新散文代表作家都曾在这里活跃,如江子、范晓波、黑陶、宁肯、格致、蒋蓝等。并由马明博和评论家刘军从投稿到“新散文”网站的文章里选入每周一期的“新散文周刊”,让大家学习交流。虽然这不是正规刊物,却在当时成为新散文写作的重要阵地,引领了一时的写作风气,吸引了许多“新散文”写作的新生力量。我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写作思路,打破了学生式作文的范式,不断阅读、学习、揣摩,越读越有趣,越觉得新散文写作让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每隔几天就写出一篇千字文,投到“新散文”网站的文章,也得到了肯定,并有多篇散文被选入《新散文周刊》,这给了我巨大鼓励。
那一年,我和外界没有多余的交集,在现实面前感到压抑且失落,是写作陪伴着我、支撑着我。有一天,似乎是幸运女神看不下去了,敲了敲我的榆木脑袋。我灵光一闪,写了这么多,为什么不向正规报刊投稿试试呢?可是怎么投稿呢?我不知道。没有朋友,也没有任何人指引,眼前只有一片迷雾。我坐在网吧里,那天窗外的阳光特别明亮,迟疑一小会儿后,打开百度,输入“新人投稿”几个字,跳出一条醒目的《福建文学》新人新作征稿大赛的消息。我随手投了一篇新写的千字文。三个多月里,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我觉得没希望,差不多忘记了这件事。我这样提醒自己:我是异想天开,以前连学生作文都写不好,也没人指点,怎么可能在专业的纯文学刊物发表?
有一天,我打开百度搜索,忽然瞥见我的名字出现在二○○九年第九期《福建文学》的目录里。片刻间,我有些迟疑、停顿,是不是搞错了?或许是同名,以前发现过和我同名的人。再打开网页,仔细看名字前面的题目,噢,没错,这是我以前投稿的散文。一阵巨大的惊喜顿时传遍全身,我在网吧里暗自偷笑,右手紧握拳头来庆祝,只差跳起来大声欢呼。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真的可以写作。这是我发表在正规纯文学刊物的处女作,而且还是省级刊物,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信心,成为我日后坚持创作的动力和主因。
一年后,《福建文学》组织评奖,我居然还获得了新人新作奖,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学梦。我对《福建文学》的编辑老师心存感激,彼此从不相识,却如此热心扶持新人。相比我在现实中遭受到的挫败和冷漠,文学像一道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世界,赶走了颓废无力的气息,变得朝气蓬勃。我觉得生活有新的光彩和追求了。当年,我还凭借那次获奖经历被录取参加“福建文艺高研班”,聆听名家黄文山、赖妙宽的精彩讲座,见到了《福建文学》的诸位编辑老师,他们和我同桌吃饭,热情寒暄,给我这个文学新人鼓劲儿。我第一次见到文学真实的模样,闻到纯正的文学气息,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生活维度,这是不曾有过的体验。我不再害怕孤独、寂寞,安享一个人的世界,写作成为安妥自己、抚慰心灵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此后,我开始投稿发表。每次收到用稿通知,都像中彩票一样高兴,这是靠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幸运的是,我的大多数文章都能在全国的正式报刊发表,包括《延河》《美文》《四川文学》《少年文艺》《散文选刊》等重要刊物。至今,我已在省级报刊发表了十万多字的散文,获得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少年文艺》全国中小学师生读写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更意外的是,我的散文集在网上被人看中,愿意出资为我公费出版,走市场回收效益,通过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网、中图网销售,进入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虽然没有稿费,但是很满足,不用自己掏钱,而且书还能走向大众,不是藏在床底下蒙尘,这已够好。这是写作给予的额外奖赏,我只是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作家。对于写作,我还在探索学习的阶段,远远未到文学的殿堂。
有那么几年,我的写作停滞不前,被现实生活所困,不知写什么,脑袋空空,勉强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好,让我十分焦躁。我问自己,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上,又能怎样?也无法改变什么。但在没有写作的日子里,时间过得特别快,我有种浑浑噩噩的感觉,剩下的只有空虚,似乎只是在应付生活,没有任何追求和动力。回首那段时间,除了苍白还是苍白,内心有些萎靡。整个人看起来也缺点精神气。
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我忽然明白,这是功利想法在作怪。我只是业余的写作者,怎么能指望通过写作得到什么。我想起最初在文学网站上的热情书写,毫无利益之心,只是单纯的热爱,每天都快乐、满足,有源源不断的干劲儿。这才是正确的写作观念。能发表,是种幸运。不能发表,不代表没用。
所有写下的文字都是对人生的记录,对于个人,永远有纪念意义,就像名家写日记,都是作者真性情、真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样有意思。这样想时,我又找回了精神昂扬的状态。
每次书写,像在探寻新的世界和领域,每天都很新鲜、活跃,不会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和乏味所淹没。现在,每到周末,我常一个人待着写作。即使写不出什么,也觉得自在、舒服。写作应随心而动,自然流露。如水,随物赋形。能写则写,写不了就停下,不要勉强,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才是让人向往的状态。就像苏东坡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写作虽然不能改变现实,却是寻找自我价值和认同感的最好方式。通过写作,反观自身和生活,净化心灵,不断提高精神层次,拥有更大的视野和思想维度。懂得思考,就不会被驳杂的世界所遮蔽,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目光。时光流过,留下的文字是对生活最好的留念,证明自己没白活过,内心因此变得丰盛、饱满。写作又像星光和月亮,在无形中滋润人们的心灵,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和烂漫诗意,甚至是震痛灵魂的感动。没有人会说,我们不需要月亮和星星。
现在,我又有一种更大胆、美好的想法,只会写散文的我,突然想在将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以构建虚构中的理想生活,用小说弥补部分欠缺的人生经历,建造一个有自我烙印的文字王国。我还有个奢侈的梦,希望这部小说可以被改编成电影上映。但或许,这部小说只能锁在抽屉里自我欣赏,无法发表出版,却也是种诗意的人生追求。既然文学是种梦,那不妨一直梦下去。有了梦,生活才会朝气蓬勃、七彩斑斓,才能永远拥有热情和无限的可能。从这点来讲,文学已给予我们很多很多。
(发表于《参花》2023年,1期中)
想看更多散文,可订购当期或订阅《参花》
咨询电话0431-81686158,咨询QQ2201137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