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秦琼作为隋末唐初的著名武将,在正史中的记载相对简略,但其形象却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唐宋文人笔记的片段化书写,到元明戏曲的戏剧化演绎,再到明清小说的全景式刻画,秦琼逐渐从史书中的骁勇武将形象演变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学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艺术重构和再创造功能,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与文化需求。本文系统探讨民间文学对隋末唐初武将秦琼形象的重塑过程,通过分析唐宋笔记、元杂剧、明清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等不同文学形式中秦琼形象的演变轨迹,揭示其对地域文化传承以及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探索民间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
二、民间文学对秦琼形象的重塑过程
(一)唐宋笔记对秦琼形象的初步塑造
历史文献中关于秦琼的记载较少,主要集中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典籍中。相比之下,唐宋笔记中的秦琼形象更为鲜活。刘餗的《隋唐嘉话》和刘肃的《大唐新语》,以及《太平广记》中收录的《谈宾录》《酉阳杂俎》《逸史》《独异志》等, 都提及了当时流传的秦琼故事。
《隋唐嘉话》中记载了李世民围困王世充于洛阳时,秦琼驰马顿枪、众人共拔不动的故事:“秦武卫勇力绝人,其所将枪逾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世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数十人,共拔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秦琼的这番表现一直为人所称道,在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秦琼用过的铁枪仍会在举行重大庆典时被陈列展示。
唐代段成式创作的《酉阳杂俎》记载了秦琼所乘战马的故事:“唐秦叔宝所乘马, 号忽雷驳,尝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 秦琼的战马名为“忽雷驳”,不仅雄武有力, 而且重情重义。此外,《隋唐嘉话》中记录了秦琼自述其多病的原因,《大唐新语》记录了秦琼丧母后来护儿遣人吊慰,以及秦琼与程咬金临阵投唐等事件。这些故事后来被《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收录,进一步丰富了秦琼的历史形象为主。
唐宋文人笔记虽然在细节上丰富了史料, 但整体上仍以塑造秦琼骁勇的形象为主。随着元杂剧和明清讲史小说的兴起,秦琼的形象才得到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重塑。
(二)元杂剧对秦琼形象的深入塑造
在元杂剧中,以隋唐历史为题材的剧目共有十二部,塑造了大量的历史英雄。这些杂剧中涉及秦琼的故事较多,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故事情节,并被明清时期的讲史小说所吸收。例如,在《程咬金斧劈老君堂》《魏征改诏风云会》中首次出现了老君堂救驾和南牢私放秦王的故事情节,被《隋唐两朝史传》《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沿用。《尉迟恭鞭打单雄信》中首次出现了龙门山结义的故事情节,在《说唐演义全传》中发展为贾柳店结义。《魏征改诏风云会》中首次出现了瓦岗五虎将之名,这被《说唐演义全传》沿用。《尉迟恭三夺槊》中首次出现了秦琼与尉迟恭“三鞭两锏”的故事情节,后来在《隋唐两朝史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演义》《大唐秦王词话》《说唐演义全传》中又发生了变化。
元杂剧强化了秦琼骁勇的历史形象,例如,在《徐茂公智降秦叔宝》中便有对秦琼勇武善战的正面描写。在《庆功宴敬德不服老》《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摩利支飞刀对箭》《薛仁贵荣归故里》等杂剧中,秦琼虽未出场或已身故,但在相关话题中仍把秦琼视为猛将的代表。而在《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徐茂公智降秦叔宝》《功臣宴敬德不服老》中, 作者开始将秦琼与尉迟恭的人物性格区分开, 秦琼向儒将的方向发展,尉迟恭则向猛将的行列发展。
历史上秦琼多次转投敌对势力,元杂剧则通过改编这些事件的细节,极力为秦琼辩白。例如,关于秦琼弃郑投唐的事件,《徐茂公智降秦叔宝》演绎的版本是秦琼出于忠义观念不愿投唐,徐懋公使用反间计,使秦琼受到王世充的猜忌,不得已而投唐。而《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则直接删去了秦琼曾投奔王世充一节,秦琼等人直接从李密手下归降李世民。元杂剧为秦琼树立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民间文学作品普遍沿用。
(三)通俗小说对秦琼形象的全面塑造
明代以隋末唐初兴亡为题材的话本和章回体小说数量较多,产生了《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大唐秦王词话》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历史记载为基础, 大量吸收民间故事和传奇,塑造了诸多隋唐勇将形象,其中秦琼的形象尤为突出。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是现存隋唐系统长篇小说中刊刻时间最早的一部。该书在史书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夸张,塑造了秦琼在战场上解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的忠臣形象。《隋唐两朝志传》则大量吸收杂剧、词话中的传说故事,展现了秦琼的韬略心机和指挥才能。《大唐秦王词话》则将秦琼描绘为一员儒将,并加强了其忠君的形象特征。
明末出现的《隋史遗文》是袁于令在各类隋唐题材的民间通俗文学基础上创作的英雄传奇小说。该书以秦琼的活动串联起众多英雄人物,对秦琼故事作了大幅度改写,将其塑造为一位出身草莽,集勇、忠、义于一身的英雄。自此以后,秦琼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清代出现了《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等英雄传奇小说,秦琼的形象被再度美化。这些小说在继承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对秦琼故事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改造,使其形象更加完美和理想化。例如,《说唐演义全传》将秦琼的“最懒读书”改为“最喜读书”, 并为其加上了“小孟尝”的称呼,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四)戏曲对秦琼形象的视觉化塑造
通俗小说塑造了秦琼的完美形象,并推动了隋唐故事戏的发展。秦琼以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法更直观地展示在大众面前,始于元杂剧。随着梆子腔和皮黄腔的出现,创编的隋唐故事戏陡然增多,多数剧目都表现了秦琼等瓦岗好汉的忠烈、英勇和信义。
清代的隋唐故事戏大都承袭《说唐演义全传》《隋唐演义》的基调,但多数剧目只是单纯采用了原著的部分情节,并未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进行较大改动甚至全新创造。这类题材的戏曲剧情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清新流畅,因而广受欢迎。秦琼故事也随之被更多民众所熟知。
在京剧等传统戏曲剧种中,关于秦琼的剧目众多,如《秦琼卖马》《打登州》等已成为京剧代表剧目,在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这些剧目不仅保留了秦琼在小说中的完美形象,还通过视觉化的表演手段使其更加形象、具体和鲜活。
(五)民间传说对秦琼形象的传奇化塑造
随着隋唐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秦琼传说”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在金元时期, 秦琼与尉迟恭成为御邪祟入侵门户的门神。关于秦琼成为门神的缘由,有多种传说版本。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版本是:唐太宗李世民因经常做噩梦而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秦琼奏请与尉迟恭戎装站立门外,结果一夜无事。太宗遂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悬于宫门左右以镇邪祟。后世沿袭此习俗,遂其二人永为门神。门神年画上的秦琼形象相对固定,通常白脸、留五绺须、神态和善;所持兵器为双锏。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秦琼的门神形象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力,还丰富了秦琼形象的文化内涵。
在秦琼的故乡济南,还流传着丰富的“秦琼传说”。这些传说以秦琼为故事主体,以五龙潭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融合了民众的丰富想象和美好愿望。这些传说不仅继承了秦琼门神传说阻隔邪祟、护佑平安的内在特质,还将其融合在秦琼家乡的人文风物中, 形成了地域性较强的故事体系。如今,“秦琼传说”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秦琼传说”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在秦琼形象重塑与文化传承中重要作用的肯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 “秦琼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秦琼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民间文学对秦琼形象重塑的文化影响
(一)深化与拓展:秦琼形象内涵的丰富与升华
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秦琼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重塑与再创造。这一过程中,秦琼的形象内涵得到了丰富与升华。从唐宋笔记中勇猛善战的武将描绘,到元杂剧中智勇双全、兼具儒将风范的刻画,再到通俗小说中忠义两全、近乎完美的英雄塑造,民间文学不仅赋予了秦琼更为立体、多元的性格特征,还深入挖掘和拓展了其行为模式与思想内涵。在民间文学的演绎下,秦琼逐渐成为一个集英勇、智慧、忠诚、仁爱等多种优良品质于一身的理想化人物形象,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不仅满足了民众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与向往,也深刻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塑造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具象化与传播:秦琼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与广泛传播
戏曲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其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实现了秦琼形象的具象化呈现。在戏曲舞台上,秦琼的服饰、动作、表情等细节都被精心设计,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 秦琼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强了秦琼形象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还使秦琼的故事和形象得以在更广泛的民众中传播和接受。戏曲等形式的传播使秦琼这一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限制, 成为民族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地域文化的标识与传承:秦琼形象与山东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作为山东济南的历史人物,秦琼的传说和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山东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与秦琼相关的门神传说和各类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层次,还促进了其独特文化特质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通过讲述秦琼的故事,不仅传递了地域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观念,还激发了民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宝贵资源:秦琼传说在民间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琼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对秦琼形象的重塑不仅为“秦琼传说”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对秦琼形象在民间文学中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琼传说”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从而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秦琼传说”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民间文学的繁荣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四、结语
民间文学对秦琼形象的重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唐宋笔记的初步塑造到元杂剧的深入塑造,再到通俗小说的全面塑造和戏曲的视觉化塑造,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秦琼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重塑不仅丰富了秦琼的形象内涵和表现形式,更是民间文学在历史重构与集体记忆塑造中重要作用的表现。通过对秦琼形象的研究和分析,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从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