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偶然听到《十送红军》这首歌的,然后,这首歌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走到哪里都能闻到她绽放的声音。
这是一首最早飘荡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在静寂了多年以后,突然又流行起来。我知道,有一种记忆,有一种情感,有一种力量,其实一直就活在光阴和岁月里。
我曾经无意之中看到一部电影,一个女人在一棵树下等一个人,等了几十年,她由一个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那个她苦苦等待的男人还是没有出现。
后来,我从一些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九二九年,红军李才莲结婚三天后,就告别妻子池煜华,去了红军前线。那天早晨,在村口一棵小树旁,李才莲将他的一件新婚衣服和一面镜子交到妻子池煜华手里,对她说:你等我,打胜仗了我就回来。
池煜华在丈夫的家乡苦苦守望,村口老了,村口边那棵小树老了,她守望沧桑七十载,丈夫却一直杳无音讯……李才莲家乡所在地政府把烈士光荣牌和抚恤金送到池煜华家里,可她坚决不许在她家里挂烈士牌,拒收抚恤金,她坚信丈夫活着,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
她每天都要把镜子擦得晶亮,看着镜子发呆出神,好像丈夫随时都会从镜子里走到自己身边……
《十送红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每一块土地上吟唱,就像永不凋谢的花朵,鲜艳地开放几十年,是一首很老的红色歌曲了。
“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
(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
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 ,
叶呀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
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
(介支个)再回山
……
十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
(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
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
(介支个)望红台。”
这首歌我听了无数遍,就是听不厌。后来,我从一些史料获悉,《十送红军》来自一首民歌,它是这首经典歌谣的胚芽,在“简池永乐”,位于四川镇巴县,它北是陕西汉中,南与现在重庆的达州接壤,东临陕西安康,西连四川巴中和广元,属于革命老区。
这首歌的词曲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发表在《民间文学》杂志。
一九六〇年初,空政文工团组织《历歌》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当年,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庄的百姓都到村口、河边、路旁送别,一边送,一边用各种民间小调唱着送别的歌谣小曲。其中,有一首赣南《采茶调》,非常口语化,唱半句、停半句,旋律优美动听。
负责《历歌》剧本创作的张士燮,为创作第四场“长征”时,写了《十送红军》的歌词,使用了一些地方俚语、方言,然后,空政文工团就把这一场的第一景定为“十送红军”,还配了舞蹈。